5位一线三农代表在国新办与中外记者见面,讲述他们的“新农经”
5位一线三农代表在国新办与中外记者见面,讲述他们的“新农经”
5位一线三农代表在国新办与中外记者见面,讲述他们的“新农经”这些年,农业农村(nóngcūn)领域取得了(le)很大成就,一项项亮眼的“三农(sānnóng)(sānnóng)”成绩,离不开“三农”战线广大干部群众的拼搏奋斗。5月23日,国新办举行“新征程上的奋斗者”中外记者见面会,5位来自农业农村领域的代表现场讲述了他们扎根农村,与土地奋斗的经历。
这5位代表中(zhōng),既有(jìyǒu)深耕黑土地的种粮大户,也有用科技深挖土地价值的“95后”,还有通过发展“富(fù)硒+旅游”产业,带动村民实现显著增收的带头人。他们以实干诠释担当、以创新振兴乡村,他们的实践恰恰印证(yìnzhèng)了乡村振兴既要扎根土地、传承经验,也要拥抱科技、敢为人先(gǎnwéirénxiān)。
邹德海:带领合作社14年来累计生产粮食3亿多斤(yìduōjīn)
黑龙江省(hēilóngjiāngshěng)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种粮大户邹德海,从2011年(nián)开始(kāishǐ)农业经营,当时只种了2000亩地,2015年成立农机合作社(hézuòshè),配备80多台(套)大型农机具,大型农机具配备让他们的种植方式和种植模式有了突飞猛进(tūfēiměngjìn)的变化。从小四轮拖拉机种植65厘米的小垄,变成了大型农机具作业种植1.1米大垄,合作社自主经营面积达6万余亩(yúmǔ),种植大豆3万多亩,籽粒玉米(yùmǐ)1.5万多亩,鲜食用玉米1.5万多亩。合作社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以农资销售、农业种植、生产托管、种子繁育、秸秆(jiēgǎn)综合利用、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,14年来(niánlái)累计生产粮食达3亿多斤。
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种粮(zhǒngliáng)大户邹德海。徐想 摄
邹德海介绍,齐齐哈尔市属于黑土地保护区,也(yě)是玉米黄金种植(zhòngzhí)带,合作社这几年立足于大规模(dàguīmó)种植,在此基础上,还发展了加工产业。比如,种植大豆上,不再像以前盲目种植品种,现在种植的是高油、高蛋白大豆,以订单方式销售(xiāoshòu)给中粮还有(háiyǒu)其他企业,生产优质豆油和植物蛋白。生产的籽粒玉米都是含有(hányǒu)高蛋白和高淀粉的,销售给附近的养殖企业,由他们转化成(zhuǎnhuàchéng)肉制品。2024年,合作社还成立了食品公司,建设了一个鲜食玉米加工企业。鲜食玉米产业做得很好,品类也很多;同时不断研发新品种和拓展销售渠道(qúdào),比如,生产软包装的玉米粒罐头、真空玉米罐头,充氮气的玉米粒等。随着新产品(chǎnpǐn)不断研发和植入,让(ràng)更多产品端上老百姓的餐桌。
合作社规模较大,不仅在流转土地方面有价格优势,还通过生产(shēngchǎn)托管,把周边小农户加入合作社,增加农户的(de)收益;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务工。比如,合作社吸引年轻人来搞农机技术、农技技术,每人每年(měinián)收入在5万元(wànyuán)左右;合作社成立了加工厂,长期用工30人左右;通过“引凤(yǐnfèng)回巢”方式,把本村还有其他村的大学生(dàxuéshēng)吸引回来工作。此外(cǐwài),季节性用工量很大,每年食品加工厂的季节性用工在600人左右。“合作社通过种子繁育、秸秆(jiēgǎn)综合利用、粮食收储、农产品加工,综合下来一年给周边农户创造收益800万元以上。”
徐海波:创新工作方式为农户解决(jiějué)生产难题
徐海波是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,合作社主要(zhǔyào)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,为农户(nónghù)提供水稻生产托管服务。11年前,他和爱人放弃了在合肥(héféi)生活,回到了家乡开始农业创业。黄山市黟县是个典型的(de)山区县,土地比较分散,但是生态非常优美(yōuměi),当时他想,如果能找到一套解决生产难题的方式,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优质粮油生产,应该(yīnggāi)大有可为。
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农友种植(zhòngzhí)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海波。徐想 摄
11年来,合作社坚持(jiānchí)不断创新(xīn)、实践探索,总结(zǒngjié)出了(le)适合自己(zìjǐ)的农友生产服务模式,帮助小农户解决了“做不了、做不好、做了不划算”的生产难题,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事服务中心,解决了丘陵山区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难题。同时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,把新装备、新技术、新品种应用到生产当中去。
徐海波(xúhǎibō)介绍(jièshào),合作社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,促进小(xiǎo)农户实现粮食增产、品质提升。在中国水稻研究所(yánjiūsuǒ)帮助下,在装备、配种、栽培等方面形成了集成技术,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应用到小农户生产实践中,实现科技种田。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,合作社大力推广绿色生产种植(zhòngzhí)方式,不仅让小农户种植成本降低(jiàngdī),也保障了种植投入品的质量和安全。
通过合作社(hézuòshè)成立(chénglì)11年来的变化,徐海波也感受到农业的发展。比如,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,只能(néng)给农户提供单一环节的服务;现在(zài)建立了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(fúwùzhōngxīn),服务的内容越来越(yuèláiyuè)多,接受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户也越来越多。社会化服务的力量也在不断加强。比如,合作社刚刚成立的时候,还是手工插(chā)秧,手扶拖拉机耕田,现在已经实现(shíxiàn)了全程机械化,高速插秧机一天能插几十亩,植保用无人机,灌溉实现了智能化、手机操作,育秧实现了工厂化,粮食烘干都有现代化的烘干厂。“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服务能力大大加强。”
此外,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越来越多。农业社会化(shèhuìhuà)服务也有专门(zhuānmén)的财政补贴,极大促进了社会化服务发展。
值得关注的(de)是,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农业(nóngyè)农村创业中。“我们合作社的服务队也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,他们带来(dàilái)了新的活力、新的思想、新的技术,让我们感觉农业越来越有奔头。”
华梦丽:以科技兴农带领农户(nónghù)深挖土地价值
江苏省镇江市果牧不忘(wàng)农场总经理华梦丽是一名“95后”新农人,虽然很年轻,但(dàn)她已经扎根农村十个年头。2013年高考结束后,她选择到镇江去上大学(dàxué),学习园艺技术专业,2015年年底进入实习期,她义无反顾(yìwúfǎngù)与4名同学一起留在了江苏镇江,开启了农业(nóngyè)创业之路。
江苏省镇江市果牧不忘农场总经理华梦丽(huámènglì)。徐想 摄
2016年(nián),他们将种养紧密结合,发展(fāzhǎn)了(le)生态循环农业模式,结合农业现代化机械建设了果牧高标准农场千余亩。2018年,自主筹建了植物组织培养室,优化草莓苗繁育技术并(bìng)实现量产。2020年,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,累计帮助农户(nónghù)完成农产品销售513万斤。此外,还打造了公益(gōngyì)农场,先后培训(péixùn)学员2万余名,自发组织成立了助农服务队,免费技术性扶持农户700余户,辐射面积达4.2万亩。
华梦丽说,农场采用(yòng)现代化种养模式,向土地要效益(xiàoyì),用科技提产量。同时,及时优化产业结构,丰富种植种类,用所学稳定生产(shēngchǎn)。“现在(xiànzài)我们果牧可以做到全年不断档、多元化供应。”他们(tāmen)的生产理念也在潜移默化影响周边很多的种养大户。当地也探索了一条新的绿色发展道路——生物多样性农业,就拿他们的农场来说(láishuō),现在的野生小动物就有30多种,生态非常好,再加上种植技术,从种到收融入匠人匠心精神,让他们产出的果品和农副产品质量更好(gènghǎo)。
同时,农场(nóngchǎng)还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,近(jìn)10年(nián)时间,累计向农民提供了400多个工作岗位。现在(xiànzài)农场固定用工(yònggōng)47人,在疏果套袋和除草阶段,临时和季节性用工量非常大,一天大概需要100-200人的临时性用工、季节性用工。“一般像(xiàng)夫妻俩都在我们这边务工的话,一年有近10万元的收入。”这10年时间,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,盖了新房,买了小轿车,日子越来越好。
光富“口袋”不行,还要富“脑袋”,现在村里老人的观念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,从一(yī)开始想自己的孩子们(men)好好学习、逃离农村,到现在也(yě)希望孩子们可以学有所成,回来一起建设新农村。
扎根农村创业的十年间,华梦丽深耕生态循环农业(nóngyè),以科技兴农带领农户深挖土地价值,累计带动农户就业400多人次(duōréncì),吸引(xīyǐn)了67名年轻人返乡从事农业。
刘连云:发展“富硒(xī)+旅游”产业,带动村民实现显著增收
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说,六年前的(de)(de)(de)5月20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们(tāmen)村,亲切看望干部群众,考察调研产业发展。当看到他们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时候(shíhòu),总书记非常高兴。“得知我们村的土地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后,嘱咐我们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。”
江西省赣州市(gànzhōushì)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。徐想 摄
六年来,刘连云带领全村百姓撸起袖子加油干,大力发展富硒农业、红色旅游,蹚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的(de)新路子,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(fāntiānfùdì)的变化,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(zhòngdiǎn)村。
刘(liú)连云说,为了发展农旅结合,这几年,他主要做了三件事。把人心拢起来、找到一条产业路、让老百姓得实惠。在拢人心方面,他和(hé)党员干部带头示范,带着群众一起干。利用村里土地含硒量高的优势,发展富硒产业,建成了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,实现(shíxiàn)了标准化生产、链条式开发(kāifā),开发了富硒西红柿单品,培育(péiyù)的“雩山·硒柿”产品进入了高端商超(shāngchāo),畅销大湾区、东南亚等地。围绕村里的红色遗址和红色故事,推广(tuīguǎng)红色旅游,打造精品红色研学(yánxué)路线。这两个产业做起来后,现在年均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(bǎiwànréncì),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0万元。
在(zài)发展富硒产业的(de)时候(shíhòu),他就推行“党支部+龙头企业+农户”模式,在村里牵线搭桥,让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(jìshù)给养殖户,让种植标准化、规范化,让企业和农户紧紧联结在一起。还带头成立了(le)潭头旅游公司,引导(yǐndǎo)农户入股分红。“这几年,我们年年都举办分红宴,让群众享受(xiǎngshòu)发展成果,群众非常高兴。”刘连云说,如今的潭头村“乡村变美了、产业变强了、人气变旺了,生活变好了”,村民们都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。
陈丽芝:创新养殖技术和模式,带领全县“以(yǐ)饲养蟹”
陈丽芝是浙江省(zhèjiāngshěng)台州市三门县(xiàn)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。三门是中国青蟹之乡、浙江省海水养殖第一大县,水产养殖是全县的(de)农业主导产业,“我们县有6000多户养殖户,我的工作主要是和他们(tāmen)一起解决生产上的难题——提高养殖技术,发展现代养殖。”
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(jìshù)推广站(tuīguǎngzhàn)站长陈丽芝。徐想 摄
参加工作20年来,她走遍了全县所有的养殖乡镇,结合他们的需求开展(kāizhǎn)技术指导服务(fúwù)。作为一名基层渔技员,她也(yě)深入开展(shēnrùkāizhǎn)养殖模式(móshì)的创新和示范推广工作,尤其是围绕三门青蟹转型升级(shēngjí)需求,改变“以鱼养蟹”传统模式,全面推广配合饲料替代应用,配合饲料跟小鱼小虾比起来,它的营养更全面、更科学,也更经济、更生态。现在,全县已经推广了8万多亩,累计(lěijì)减少小杂鱼的投喂量超过2万吨,带动3300余养殖户综合效益提高10%以上。
刚刚推广配合饲料的(de)时候,为了打消养殖户的顾虑,推广站花大半年(dàbànnián)时间在各个乡镇筛选了10多个愿意尝试新(xīn)事物的养殖户,然后联合省市专家把他们培养(péiyǎng)成科技示范户。一方面帮助养殖户争取补贴,降低成本,另一方面派出站里的技术(jìshù)团队,每天到养殖户的塘里指导,手把手教他怎么调整投喂量,观察青蟹的生长情况(qíngkuàng)。三个月之后,示范户养的蟹不但没有(méiyǒu)比喂小杂鱼的差,而且成本还降了一大截,吸引了周围很多养殖户过来取经。
为了(le)(le)让大家吃上更多“放心蟹”,三门县(sānménxiàn)建立了从养殖到餐桌的(de)全链条追溯体系,成了国家级渔业示范县。同时,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,推广深水围网养殖,海里的宝贝多起来之后,大家餐桌上的食品就更丰富了。还有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,能让养殖户更加安心生产。“我们县一名(yīmíng)30多岁的养殖户小方,靠着县里的保险兜底、配额饲料补贴政策,大胆搞起了60亩的青蟹精养,养出来的青蟹品质(pǐnzhì)更好,一斤比别人(biérén)多卖(duōmài)20元。现在越来越多肥美的三门青蟹,从滩涂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。”
编辑 张牵(qiān) 校对 李立军
这些年,农业农村(nóngcūn)领域取得了(le)很大成就,一项项亮眼的“三农(sānnóng)(sānnóng)”成绩,离不开“三农”战线广大干部群众的拼搏奋斗。5月23日,国新办举行“新征程上的奋斗者”中外记者见面会,5位来自农业农村领域的代表现场讲述了他们扎根农村,与土地奋斗的经历。
这5位代表中(zhōng),既有(jìyǒu)深耕黑土地的种粮大户,也有用科技深挖土地价值的“95后”,还有通过发展“富(fù)硒+旅游”产业,带动村民实现显著增收的带头人。他们以实干诠释担当、以创新振兴乡村,他们的实践恰恰印证(yìnzhèng)了乡村振兴既要扎根土地、传承经验,也要拥抱科技、敢为人先(gǎnwéirénxiān)。
邹德海:带领合作社14年来累计生产粮食3亿多斤(yìduōjīn)
黑龙江省(hēilóngjiāngshěng)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种粮大户邹德海,从2011年(nián)开始(kāishǐ)农业经营,当时只种了2000亩地,2015年成立农机合作社(hézuòshè),配备80多台(套)大型农机具,大型农机具配备让他们的种植方式和种植模式有了突飞猛进(tūfēiměngjìn)的变化。从小四轮拖拉机种植65厘米的小垄,变成了大型农机具作业种植1.1米大垄,合作社自主经营面积达6万余亩(yúmǔ),种植大豆3万多亩,籽粒玉米(yùmǐ)1.5万多亩,鲜食用玉米1.5万多亩。合作社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以农资销售、农业种植、生产托管、种子繁育、秸秆(jiēgǎn)综合利用、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,14年来(niánlái)累计生产粮食达3亿多斤。
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种粮(zhǒngliáng)大户邹德海。徐想 摄
邹德海介绍,齐齐哈尔市属于黑土地保护区,也(yě)是玉米黄金种植(zhòngzhí)带,合作社这几年立足于大规模(dàguīmó)种植,在此基础上,还发展了加工产业。比如,种植大豆上,不再像以前盲目种植品种,现在种植的是高油、高蛋白大豆,以订单方式销售(xiāoshòu)给中粮还有(háiyǒu)其他企业,生产优质豆油和植物蛋白。生产的籽粒玉米都是含有(hányǒu)高蛋白和高淀粉的,销售给附近的养殖企业,由他们转化成(zhuǎnhuàchéng)肉制品。2024年,合作社还成立了食品公司,建设了一个鲜食玉米加工企业。鲜食玉米产业做得很好,品类也很多;同时不断研发新品种和拓展销售渠道(qúdào),比如,生产软包装的玉米粒罐头、真空玉米罐头,充氮气的玉米粒等。随着新产品(chǎnpǐn)不断研发和植入,让(ràng)更多产品端上老百姓的餐桌。
合作社规模较大,不仅在流转土地方面有价格优势,还通过生产(shēngchǎn)托管,把周边小农户加入合作社,增加农户的(de)收益;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务工。比如,合作社吸引年轻人来搞农机技术、农技技术,每人每年(měinián)收入在5万元(wànyuán)左右;合作社成立了加工厂,长期用工30人左右;通过“引凤(yǐnfèng)回巢”方式,把本村还有其他村的大学生(dàxuéshēng)吸引回来工作。此外(cǐwài),季节性用工量很大,每年食品加工厂的季节性用工在600人左右。“合作社通过种子繁育、秸秆(jiēgǎn)综合利用、粮食收储、农产品加工,综合下来一年给周边农户创造收益800万元以上。”
徐海波:创新工作方式为农户解决(jiějué)生产难题
徐海波是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,合作社主要(zhǔyào)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,为农户(nónghù)提供水稻生产托管服务。11年前,他和爱人放弃了在合肥(héféi)生活,回到了家乡开始农业创业。黄山市黟县是个典型的(de)山区县,土地比较分散,但是生态非常优美(yōuměi),当时他想,如果能找到一套解决生产难题的方式,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优质粮油生产,应该(yīnggāi)大有可为。
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农友种植(zhòngzhí)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海波。徐想 摄
11年来,合作社坚持(jiānchí)不断创新(xīn)、实践探索,总结(zǒngjié)出了(le)适合自己(zìjǐ)的农友生产服务模式,帮助小农户解决了“做不了、做不好、做了不划算”的生产难题,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事服务中心,解决了丘陵山区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难题。同时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,把新装备、新技术、新品种应用到生产当中去。
徐海波(xúhǎibō)介绍(jièshào),合作社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,促进小(xiǎo)农户实现粮食增产、品质提升。在中国水稻研究所(yánjiūsuǒ)帮助下,在装备、配种、栽培等方面形成了集成技术,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应用到小农户生产实践中,实现科技种田。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,合作社大力推广绿色生产种植(zhòngzhí)方式,不仅让小农户种植成本降低(jiàngdī),也保障了种植投入品的质量和安全。
通过合作社(hézuòshè)成立(chénglì)11年来的变化,徐海波也感受到农业的发展。比如,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,只能(néng)给农户提供单一环节的服务;现在(zài)建立了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(fúwùzhōngxīn),服务的内容越来越(yuèláiyuè)多,接受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户也越来越多。社会化服务的力量也在不断加强。比如,合作社刚刚成立的时候,还是手工插(chā)秧,手扶拖拉机耕田,现在已经实现(shíxiàn)了全程机械化,高速插秧机一天能插几十亩,植保用无人机,灌溉实现了智能化、手机操作,育秧实现了工厂化,粮食烘干都有现代化的烘干厂。“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服务能力大大加强。”
此外,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越来越多。农业社会化(shèhuìhuà)服务也有专门(zhuānmén)的财政补贴,极大促进了社会化服务发展。
值得关注的(de)是,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农业(nóngyè)农村创业中。“我们合作社的服务队也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,他们带来(dàilái)了新的活力、新的思想、新的技术,让我们感觉农业越来越有奔头。”
华梦丽:以科技兴农带领农户(nónghù)深挖土地价值
江苏省镇江市果牧不忘(wàng)农场总经理华梦丽是一名“95后”新农人,虽然很年轻,但(dàn)她已经扎根农村十个年头。2013年高考结束后,她选择到镇江去上大学(dàxué),学习园艺技术专业,2015年年底进入实习期,她义无反顾(yìwúfǎngù)与4名同学一起留在了江苏镇江,开启了农业(nóngyè)创业之路。
江苏省镇江市果牧不忘农场总经理华梦丽(huámènglì)。徐想 摄
2016年(nián),他们将种养紧密结合,发展(fāzhǎn)了(le)生态循环农业模式,结合农业现代化机械建设了果牧高标准农场千余亩。2018年,自主筹建了植物组织培养室,优化草莓苗繁育技术并(bìng)实现量产。2020年,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,累计帮助农户(nónghù)完成农产品销售513万斤。此外,还打造了公益(gōngyì)农场,先后培训(péixùn)学员2万余名,自发组织成立了助农服务队,免费技术性扶持农户700余户,辐射面积达4.2万亩。
华梦丽说,农场采用(yòng)现代化种养模式,向土地要效益(xiàoyì),用科技提产量。同时,及时优化产业结构,丰富种植种类,用所学稳定生产(shēngchǎn)。“现在(xiànzài)我们果牧可以做到全年不断档、多元化供应。”他们(tāmen)的生产理念也在潜移默化影响周边很多的种养大户。当地也探索了一条新的绿色发展道路——生物多样性农业,就拿他们的农场来说(láishuō),现在的野生小动物就有30多种,生态非常好,再加上种植技术,从种到收融入匠人匠心精神,让他们产出的果品和农副产品质量更好(gènghǎo)。
同时,农场(nóngchǎng)还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,近(jìn)10年(nián)时间,累计向农民提供了400多个工作岗位。现在(xiànzài)农场固定用工(yònggōng)47人,在疏果套袋和除草阶段,临时和季节性用工量非常大,一天大概需要100-200人的临时性用工、季节性用工。“一般像(xiàng)夫妻俩都在我们这边务工的话,一年有近10万元的收入。”这10年时间,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,盖了新房,买了小轿车,日子越来越好。
光富“口袋”不行,还要富“脑袋”,现在村里老人的观念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,从一(yī)开始想自己的孩子们(men)好好学习、逃离农村,到现在也(yě)希望孩子们可以学有所成,回来一起建设新农村。
扎根农村创业的十年间,华梦丽深耕生态循环农业(nóngyè),以科技兴农带领农户深挖土地价值,累计带动农户就业400多人次(duōréncì),吸引(xīyǐn)了67名年轻人返乡从事农业。
刘连云:发展“富硒(xī)+旅游”产业,带动村民实现显著增收
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说,六年前的(de)(de)(de)5月20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们(tāmen)村,亲切看望干部群众,考察调研产业发展。当看到他们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时候(shíhòu),总书记非常高兴。“得知我们村的土地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后,嘱咐我们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。”
江西省赣州市(gànzhōushì)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。徐想 摄
六年来,刘连云带领全村百姓撸起袖子加油干,大力发展富硒农业、红色旅游,蹚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的(de)新路子,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(fāntiānfùdì)的变化,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(zhòngdiǎn)村。
刘(liú)连云说,为了发展农旅结合,这几年,他主要做了三件事。把人心拢起来、找到一条产业路、让老百姓得实惠。在拢人心方面,他和(hé)党员干部带头示范,带着群众一起干。利用村里土地含硒量高的优势,发展富硒产业,建成了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,实现(shíxiàn)了标准化生产、链条式开发(kāifā),开发了富硒西红柿单品,培育(péiyù)的“雩山·硒柿”产品进入了高端商超(shāngchāo),畅销大湾区、东南亚等地。围绕村里的红色遗址和红色故事,推广(tuīguǎng)红色旅游,打造精品红色研学(yánxué)路线。这两个产业做起来后,现在年均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(bǎiwànréncì),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0万元。
在(zài)发展富硒产业的(de)时候(shíhòu),他就推行“党支部+龙头企业+农户”模式,在村里牵线搭桥,让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(jìshù)给养殖户,让种植标准化、规范化,让企业和农户紧紧联结在一起。还带头成立了(le)潭头旅游公司,引导(yǐndǎo)农户入股分红。“这几年,我们年年都举办分红宴,让群众享受(xiǎngshòu)发展成果,群众非常高兴。”刘连云说,如今的潭头村“乡村变美了、产业变强了、人气变旺了,生活变好了”,村民们都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。
陈丽芝:创新养殖技术和模式,带领全县“以(yǐ)饲养蟹”
陈丽芝是浙江省(zhèjiāngshěng)台州市三门县(xiàn)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。三门是中国青蟹之乡、浙江省海水养殖第一大县,水产养殖是全县的(de)农业主导产业,“我们县有6000多户养殖户,我的工作主要是和他们(tāmen)一起解决生产上的难题——提高养殖技术,发展现代养殖。”
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(jìshù)推广站(tuīguǎngzhàn)站长陈丽芝。徐想 摄
参加工作20年来,她走遍了全县所有的养殖乡镇,结合他们的需求开展(kāizhǎn)技术指导服务(fúwù)。作为一名基层渔技员,她也(yě)深入开展(shēnrùkāizhǎn)养殖模式(móshì)的创新和示范推广工作,尤其是围绕三门青蟹转型升级(shēngjí)需求,改变“以鱼养蟹”传统模式,全面推广配合饲料替代应用,配合饲料跟小鱼小虾比起来,它的营养更全面、更科学,也更经济、更生态。现在,全县已经推广了8万多亩,累计(lěijì)减少小杂鱼的投喂量超过2万吨,带动3300余养殖户综合效益提高10%以上。
刚刚推广配合饲料的(de)时候,为了打消养殖户的顾虑,推广站花大半年(dàbànnián)时间在各个乡镇筛选了10多个愿意尝试新(xīn)事物的养殖户,然后联合省市专家把他们培养(péiyǎng)成科技示范户。一方面帮助养殖户争取补贴,降低成本,另一方面派出站里的技术(jìshù)团队,每天到养殖户的塘里指导,手把手教他怎么调整投喂量,观察青蟹的生长情况(qíngkuàng)。三个月之后,示范户养的蟹不但没有(méiyǒu)比喂小杂鱼的差,而且成本还降了一大截,吸引了周围很多养殖户过来取经。
为了(le)(le)让大家吃上更多“放心蟹”,三门县(sānménxiàn)建立了从养殖到餐桌的(de)全链条追溯体系,成了国家级渔业示范县。同时,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,推广深水围网养殖,海里的宝贝多起来之后,大家餐桌上的食品就更丰富了。还有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,能让养殖户更加安心生产。“我们县一名(yīmíng)30多岁的养殖户小方,靠着县里的保险兜底、配额饲料补贴政策,大胆搞起了60亩的青蟹精养,养出来的青蟹品质(pǐnzhì)更好,一斤比别人(biérén)多卖(duōmài)20元。现在越来越多肥美的三门青蟹,从滩涂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。”
编辑 张牵(qiān) 校对 李立军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